用商业力量来激活“中国情人节”
这些年,一些人非常担心中国的传统文化“没落”,担心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袭,比如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,最为典型的是西方的圣诞节、情人节在中国格外火热,每年这两个节日,城市年轻人倾巢而出,轰轰烈烈过洋节,玫瑰花、圣诞礼物被一抢而空,餐馆被订爆,商场人头攒动,人山人海,其受到的热捧虽说不能力压中国的传统春节,但确实令中国的其他的节日,如端午、重阳、冬至、七夕等节日黯然失色,难以望其项背。
洋节在中国的兴盛,与西方文化东渐,中国一些人对西方文化的崇拜,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信仰西方宗教有关,但主要还是商业力量主导的结果,即不限于各大商场、公司、卖家的商家,为了销售商品和服务,利用人们对洋节的好奇或好感,主要是激发洋节里面包括的拉动消费因素,通过宣传造势,购物打折,营造节日气氛等办法,力推洋节,硬是将一个个西方有特定价值和意义,过法上也并非全民拥挤到大街商场的洋节,变成了中国人的一个个全民狂欢节,其节日的特定内涵反而不重要了,被淹没了,消费被摆在了重要的地位。
这就是商业力量对洋节的改造,或者说对人们的行为的重塑,这种重塑越来越深入,甚至可以“无中生有”地创造出新的节日来。比如淘宝、天猫通过商业运作,硬生生地将每年的11月11日,所谓的“光棍节”变成一个购物节,每年这一天,淘宝、天猫通过强大的舆论造势,打折吸睛,掀起购物狂欢,商家赚发了,民众也很享受这个“节日”。
有时候我在想,商家能够通过商业的力量让中国人乐呵呵地过洋节,过一个他们自己生造出来的节日,为什么不通过商业力量推一把中国已有的传统节日呢?我们知道,中国有二十四个节气,除了春节、清明、中秋等节,其他一些传统节日也值得弘扬。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精华,有值得今天学习借鉴的东西,就不能是摆在博物馆里只供参观的物件,也不是印在古籍里沉默的文字,它必须是鲜活的,有生命力的,能够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东西,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状态相融,与人们的日常情感发生直接的联系。
这需要一种力量,一个渠道,或者说一个平台,将传统节日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,这可以是国家政府主导提倡,传统文化进课堂,建立研究会,申遗,搞节日休假等等,但是,政府主导如果不能契合人们的生活与情感需求,传统文化也不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人们的生活。这个时候,商业力量来助推,还真的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上一文章:能量无所谓正负
下一文章:龙虾盖浇饭店开业三天多人中毒